04

29

作者:匪君

特别喜欢胡说八道,特别不喜欢说假话

匪君的第188篇 原创文章

为什么招行行长与其他银行或者其他企业的一把手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行长的离任会让招行市值蒸发2000亿?

像贵州茅台。2020年3月,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卫东接任李保芳任贵州茅台董事长,从贵州交通系统的“一哥”变成国酒的掌门人,看似是“门外汉”,但是茅台的股价从1000元一度涨到了历史最高最高的2608元。

还有山西汾酒。今年1月,同样是交通系统的领导,山西交控集团董事长袁清茂接棒李秋喜,成为山西汾酒新的掌门人。值得一提的是李秋喜,2005年就是汾酒集团总经理,几乎是一手将汾酒从没落的酒企,扭转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清香型白酒龙头,可以说是汾酒的灵魂人物,但是自从他退休以后,汾酒的各项经营业绩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步入了加速增长的快车道。

反观招行结果却截然不同。自从市场流传招行前行长田惠宇被带走以后,招行股价就开始跌跌不休,几天时间从45元最低跌到了37元,跌幅将近20%,万亿市值蒸发了2000亿,股民也损失惨重,并且目前还没有止跌的趋势。

按理说,银行的治理都相对规范,经营管理都很成熟,上边还有银保监会、央行、董事会、股东都盯着,招行也是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通常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塌房而受牵连,可招行本次暴跌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追溯到招行的历任行长了。

招行历史上总共有三位行长。

第一位行长是王世祯,是招商局的副董事长,工程师出身,他给招商银行奠定了技术领先创新的基础,创新推出了“一卡通”,为招行零售业务的腾飞埋下了伏笔,之后不少国内银行也纷纷效仿,推出了各自的类一卡通业务,这项业务给储户带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蔚华。马蔚华有一句名言“不做对公,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将来没饭吃。”通常来讲,银行的零售业务,也就是我们经常在银行网点窗口办理的个人业务,其利润空间远远没有公司业务大,甚至很多零售业务像部分银行理财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很多人抱怨为什么银行空那么多窗口不给办业务,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对个人业务真的不赚钱,银行还得给柜员发工资。但是对公业务就不一样了,对公账户资金远大于个人,并且存款利率更低,银行的利润空间也就更大。

但是马行长并没有跟其他银行一样着力于对公业务,反而深耕零售业务,把“电子银行”理念植入招商银行,一举奠定招行“零售之王”的基础。可以说,现在各大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都离不开招行。

不仅如此,招商银行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服务好,尤其对于高端的金葵花甚至是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更加到位,其私人银行客户也是所有国内银行里最优质的。记得2015年我刚毕业那年,有同学去了招商银行私行部去当客户经理,年薪就有将近30万,但是压力很大。

第三位就是田惠宇了。鉴于前两任行长给招行定下的基调,在选择第三任 行长时,招行董事会就相中了田惠宇。田行长出身于建设银行,去招行前是建设银行零售总监兼北京分行行长,他也为招行做了不少贡献,让招行在零售业务迈上了新台阶,招行此次股价暴跌,侧面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由此看来,招行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中脱颖而出,与打造“零售王国”的策略密不可分。不像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一个是白酒中的“爱马仕”,一个是清香型白酒的绝对龙头,招行既没有几千年的品牌沉淀,也没有寡头市场的垄断特权,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前沿的土地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厮杀成为中国零售银行业的翘楚,是市场充分竞争、沙里淘金的结果。

我猜测,招行董事会挑选下一任行长的标尺依然是零售业务出身,最好有国有大行的任职经历和资源。

所以判断招行目前是否能够抄底,我倾向于再等等下一任接班人的任命结果,如果是按照上述逻辑选出的行长,招行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如果不是,或者新行长背离了发展零售的理念,这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匪君

有言

原创不易,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就请分享到朋友圈 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按钮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