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银行股,地位总是很尴尬,如果不是“A+H”上市(就是A股和港交所共同上市),那么仅仅在港交所上市的,基本上都是处于破发,成交量稀少的窘境。近日,威海银行又创造了一个记录,62个交易日,2个多月的时间内,没有一天有成交。在3月6日好不容易有交易,才3000股,不足1万港元。

内地银行股成为了普遍的“僵尸股”,这也不是威海银行的个例。在3月3日周五交易日,内地上市银行,有10家当日成交额低于10万元,零成交的银行更是达到了4家。同时泸州银行有过60天无成交,九江银行32天无成交,晋商银行31天无成交。但是原因能归于港股市场流动性不足吗?

香港证券交易所位列全球第五大交易所,这完全可以说明港股的投资者资金是不缺的,同时市场流动性是足够的,但是为什么内地上市的银行股如此成交量稀少呢?其实在一个市场化的成熟证券交易所中,投资判断也是成熟的,对于这些上市的内地地市级城商行的未来不看好,才是真正的成交稀少原因。

在我们金融监管越来越无死角,违规经营很快就被处罚的大前提下,同时也是要求各家银行坚持分业经营,同时要按照分支机构进行地域化经营,不得开展异地业务,也不容许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区域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那么国内有着6000多家银行,还有着第一梯队的6大行,以及省级城商行和农商行,地级市的商业银行发展空间能有多大呢?

就以威海银行为例,本来A股申请上市艰难,最后转入港股上市,开盘每股3.5港元,当天就破发了,之后交易一直冷冷清清,股价一路下滑,最低每股只有2.1港元,现在就在3港元左右浮动。对应的上市后,总体的营业收入也逐渐下滑,净利润也是逐年下跌,不良贷款率也是逐年上升。投资者这么会对于未来有信心,自然也不会买入持有了。

同样在港交所上市的江西银行,发行价高达6.39港元,现在仅仅只有1.02港元,下跌近80%。这些银行除了上市时融过一次资,之后再无持续融资的可能,就连协议股权转让,因为已经公开上市,所以都将遭遇困难,有价无市。

这说明在完全注册制下的港交所,投资者相对更成熟,他们真正看到的是上市公司的未来,而不是炒作概念和消息。威海银行生存空间狭小,不会出现未来的预期持续增长,对比其他银行,持续分红能力也很差,真的不值得去做投资,这才是造就无成交的真正原因。

我们内地不少银行,过去总觉得上市了,未来银行品牌效应会提升,真的想简单了。如果没做市商,没有成交量,不能持续扩大股本,也不能持续融资,反而让自己更尴尬,每年付出的维持上市费用,就变成了鸡肋,交还是不交呢?这才是注册制下成熟证券市场的最佳反应,最后难题还是交回上市公司来选择。

现在不少专家又在提议了,我们现在全面实施注册制,威海银行应该回归A股上市。这潜意识不就是认为A股投资者不成熟?在A股上又可以乘机顺利圈钱吗?其实这类企业如果大量在A股上市,A股的质量可能还要进一步下滑,对于 A股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