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保险是一种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商业模式,但由于粗野的发展方式,它在我国的大众形象并不好,甚至使人“闻而生厌”。保险从业者也很懂得变通,对外多以“金融从业者”自居,不然容易被当面拉黑,令人心存芥蒂。

然而,保险的确长期、广泛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例如股神巴菲特,便拥有数家保险公司。其中最为著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为股神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提供了充沛的“资金弹药”。今年3月份,还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


【资料图】

值得股神如此青睐的保险,一定有其独到之处。

一种能够稳定运行数百年、诞生多家百年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思维上一定有值得借鉴之处。

本文便分享三种保险思维,理解了它们,即便不选择保险,也能从中获益。

保险思维 NO.1

未虑胜,先虑败

多数保险产品,是人们在事业一帆风顺、形势一片大好时,为极端情形下准备的。

身体健康时,会想到生病,投保重疾险。

购买房子、家庭步入新阶段后,会想到猝死、身故后的还要偿还的房贷,投保定期寿险。

宝宝出生时,会想到他/她面临的教育、医疗问题,选择教育年金、医疗保险。

春风得意时,为未来可能的落魄做准备、留后手。

即便那天真的降临,当事人也不会很慌乱。

这个思维,在泡沫纷纷被刺破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时的繁荣,能够掩盖很多矛盾,忽视很多问题。

但很可惜,没有任何国家、公司、个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

例如这两年互联网退潮。

那些用极限杠杆买房的人,在收入下降甚至被毕业的情形下,背负着高收入时申请的房贷,现在就很痛苦、很焦虑。

房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按揭按揭,按月揭一次皮”了。

保险思维 NO.2

安营扎寨,主动出击

选择保险,并不等于保守,也不意味着失去主观能动性。

有人会觉得,保单的现金价值太低,因此看不上——

和某些能给多倍回报的产品相比,保险的“回报”,算什么呢?

现实并非如此。

与资本市场紧密联接的保险产品,发展得很成熟,至今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们都可以在有保障的同时,能够跟随公司经营、股市表现,反馈一张不错的投资成绩单。

真正的既要、也要、还要。

例如分红险,当保险公司效益好时,每年会有一个稳定的分红。

万能险则给一个长期保证的利率,实际结算利率只会比保证利率高。

这便是阵地,固若金汤。

有了它,即便基金、股票出现了浮亏,也不会很慌的。

因为底层是稳固的、持续的。

大本营是稳固的,瓜是保熟的,事态是按照预期发展的。

保险思维 NO.3

长期规划,做时间的朋友

保险,可以视为基于概率、时间的游戏。

投保的,不一定能拿到赔付,如重疾险、医疗险。

赔付的,不一定在多少年后拿到,如终身寿险。

拿到保险金的,不确定能拿多少年,养老年金险便是这样。

更不用说产品的定价利率,它的预期走势与实际走势的吻合度,宛如随机游走的醉汉。

另一方面,保险则是长期的现金流配置。

将当下的钱,投保用于未来。

将健康时的钱,用于未来可能的生病。

将年轻时的钱,用于退休后的养老。

将自己的钱,用于孩子必要的上学、或有的创业……

这便是保险的长期规划,基于时间、家庭成员的规划。

总结

未虑胜、先虑败,提醒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光鲜亮丽、灯红酒绿。忧患意识长存于心。

安营扎寨,主动出击,告诉我们在稳定基层资产与追求较高收益回报,是不冲突的。

长期规划,做时间的朋友,说明了保险并非是“消费”,而是一项对现金流的投资。

这三个保险思维,便是建议大家即便不选择保险、也要拥有的。

本期封面,是追了好多年、看了好多遍的罗文姬女士~

如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