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前,其实有聊过一期养老储蓄试点这事。

现在看下,还是跟之前一致,略显“鸡肋”。

当然,作为第1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适当的保守可以理解。


【资料图】

期待后续更多的“政策”、“福利”的叠加吧。

几个角度,来围观下这款产品吧。

先看下,存期、存取方式。

4个存期,5年、10年、15年、20年。

3个存款方式: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

整存整取,指的是一次性存入,到期一次性支取本息;

零存整取,指的是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性支取本息;

整存零取,指的是一次性存入,之后按约定的频率,固定支取;

说实话,除了存期可以有较长期限之外,其余并无特殊之处。

还存在1个变量。

每5年1次,利率调整(可上、可下)。

从优点的视角去看,阶段性锚定市场化的利率水平;

从缺点的视角来看,无法锁定利率;

那当下产品的利率如何?

从目前公布的利率来看(数据来源工商),根据区域不同,居然分了2个档位:

合肥、青岛:整存整取产品执行3.5%,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05%利率。

广州、西安、成都:整存整取产品执行4%,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25%利率。

利率水平,估计让很多朋友一言难尽。

再叠加区域化的利率差异,让合肥、青岛的朋友估计更加不爽了!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哎,居然还有几分“地域歧视”的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4个让我不是特别感冒的细节。

A.年龄与存期的限制

整存整取、零存整取,需要“储户年龄+产品期限”大于55年。

假设35周岁起存,且此时只能选择20年期(35+20>55)。

以此类推,50周岁起的则可以直接选择5年期。

这么设计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强制储蓄到55周岁才能提前支取。

整存零取,需要年龄大于等于55周岁。

这个颇有几分活期理财的感觉,但本金是锁定的(提前支取按活期)。

B.长期限单利、单利、单利!

虽然每5年调整1次利率,但整个存期内的计息都是单利计算。

我们按10万20年,4%年化利率情况下,几单测算下不同计息方式的最后收益差异。

单利,到期本息为100,000+80,000=180,000元。

按5年复利,到期本息为100,000+107,360=207,360元,比单利多了34.2%。

按年复利,到期本息为100,000+119,112=219,112元,比单利多了48.89%。

按月复利,到期本息为100,000+122,258=222,258元,比单利多了52.82%。。

复利和单利,差异是巨大的。

按年复利做不到,但是每5年复利,肯定不难做到吧?

至少当下,20万5年期的大额存单4.05%利率,有心找还是不难的。

C.可能存在的税收优惠

据说后续可以叠加税收优惠,但是暂无具体政策过来,且看后续吧。

D.限额叠加额度不多

单人限额了50万。另外,原先计划单个银行上限是100亿,但据传实际单个银行的发行规模仅为10亿元,拆到单个城市平均也就2亿元(自认卖不动?)。

总结下:

1.50周岁以上的,可以考虑5年期的,权当低门槛的“大额存单”也未尝不可(但少了大额存单的转让属性,灵活性差了很多);

2.10年期以上存期的产品,如果资金充裕,个人情愿找城商行的5年期大额存单(4.0%+),然后每5年自行“手动复利”;

3.合肥、青岛的,直接放弃吧...被“利率歧视”了;

4.且看后续农行、建行、中国银行的储蓄产品,敢来点“创新”吗?

如果也都是按现在工行的这几个产品情况来看,大概率会遇冷吧...

郑重声明:本文非广告,无任何利益关系、非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分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