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遵义道桥一笔156亿元贷款展期20年且本金从后10年开始归还一事将城投债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不少人第一次了解到了“政府隐性债务”的概念。根据媒体梳理,与全国各地城投有关的有息债务余额超过了65万亿元,这个数字比不少国家的GDP还要高,人们高呼“债务猛于虎也”。


【资料图】

城投债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别说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了,就算是家庭借了太多的钱用于投资、消费也会积累大量的风险,大家担心城投债暴雷符合逻辑。不过,部分自媒体用力过猛,将这件事情渲染过头了,风险是有但没有网上传得那么夸张。

美债暴雷了吗?不仅没有余额还增加到31万亿美元以上

自媒体夸大债务隐患不只是局限于国内,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一年多年前全网都在关心美债是否会暴雷,那时围绕美债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是美债余额短期内迅速增加,从2020年的23万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8万亿美元。

二是美国两党为了是否提高美债余额上限争论不休,如果国会无法通过调高余额上限的法案,那么美债还真的会陷入违约境地。

我当时反复强调美债不会暴雷,共和党和民主党虽然政见不同但面对共同利益时的选择是一致的,美债暴雷、美国金融崩盘,这是两党都不想看到的局面。就好比一家公司的两位副总是死对头,平时意见不一,经常掐架,但在涉及公司重大命运时意见会空前一致,毕竟如果公司破产了无论对哪一位副总都没有好处,只有公司正常运营才有继续斗下去的基础。

事实印证了我的观点,2022年2月美债余额突破30万亿美元,2022年10月突破31万亿美元,相比于2021年的28万亿美元又增加了3万亿。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不仅没有出现债务违约,欠的钱反而更多了,可当时极力主张美债年底(2021年)前暴雷的财经自媒体们不表态了,他们好像忘记了当时说过的话,完全不提相关事件,变脸比变色龙还要快。

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次美国两党就是否提高美债余额一事争论不休时网上又会出现大量关于美债违约、美国要暴雷之类的内容,毕竟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了,互联网的记忆可能真的只有7秒。

城投债的本金和利息如何化解?

城投债事件与美债相比有很多类似点,正如前面说过的,只要是债务就存在风险,但风险有多大?肯定没有网上流传得如此夸张。

债务最大的风险点在哪?不就是到期了还不出本金呗,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城投债是否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做过生意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年年底日子最不好过,银行贷款到期后需要还钱,最保险的方法是在债务到期前先借一笔钱,等到老债务到期后用新借的钱还,这么一来归还本金的期限又延长了一年,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做到本金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方法叫作“借新还旧”。

别意外,大部分政府和企业都是这么玩的,“借新还旧”并不是贬义词。对企业来说最怕的是借不到新钱,这意味着真的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归还本金了,如果口袋里的钱不够则陷入债务危机。

绝大部分城投公司并不会遇到这种问题,银行的大笔资金只有借出去了才能带来收益,借给谁不是借?只要对方还得出利息就行。同时,地方城投公司往往是地方财政部门或者发改委的全资子公司,而地方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也是地方政府,在没有大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不会拒绝城投公司的“借新还旧”。

本金问题解决后来聊聊利息问题。

部分城投债的利率确实很高,能够达到8%以上,假设一笔本金为50亿元的城投公司贷款,借款期限为5年,按照8%的利率计算5年累计利息为20亿元。

快到期后重新谈判贷款利率,如果利率降低至4%,那么5年的利息总额为10亿元,远少于20亿元,循环往复5次,二十五年下来可以节省50亿元利息,本金都省出来了。

这也是各地处置高利率城投债的主要措施之一,用低利率债务置换掉原来的高利率债务。

还有一个问题,借钱给城投公司的银行会同意吗?

大家看遵义道桥156亿元贷款展期事件中原来的利率在7.5%以上,债务重组后降到4%以内,银行不是同意了吗?实际上银行不得不同意,原因有二。

一是城投公司还不出钱大不了申请破产,到时候银行连本金都可能拿不回来;二是银行还是有的赚,现在的存款利率已经下降到3%以下,假设50亿元的存款平均融资利率为2.5%,贷款利率为4%,银行有1.5%的差价,一年的毛利为7500万元。

本金和利息问题都解决了,债务风险还能有多大呢?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城投公司的债务都是有固定资产作对应的,城投公司借钱主要用来修路、造桥、建造公园、打造工业园区,这是基础设施均是固定资产,好比贷款买房。国外政府欠的钱里有一大部分是当作福利发给民众的,花了也就花了,没有转化成任何资产,好比消费贷。

大家觉得哪种负债的质量和安全性更高呢?很明显是前者。

防范新增隐性债务是关键,局部地区暴雷可能有利于长期降负债

本金可以“借新还旧”,利息可以用低利率债务置换,债务背后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65万亿元城投公司有息债务看似很恐怖,风险实则没有那么大。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新增城投债务规模,尤其是那些中西部经济不发达、财政状况吃紧的城市更是要防范当地政府借债投资拉GDP的冲动。

有些地方人都没有却造了大量的公园,车都没有造了12条道的高速,企业都没有修建了设施齐备的大型工业园区,不仅浪费还积累了大量的债务风险。

当地的借债方与投资者有这么一个共识,反正政府最终会为隐性债务买单,地方没钱了中央财政会出来兜底,既能带出政绩又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事情为何不做呢?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大做特做,想尽各种办法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悄悄做。

这是病,得治!

正是看到了部分地方的问题,财政部最近表示不会为地方隐性债务兜底,谁借的钱谁去还,“自己家的孩子自己抱”,要用全国纳税人的钱为特定投资人的高收益买单?没那么好的事情,投资讲究风险自担,投资城投债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地方城投信仰被打破后投资人就知道痛了,以后面对财政吃紧地区城投公司发行的城投债后不会抱着“保本保息”的心态购买。如果发行的城投债无人接盘,那么当地政府即使想要靠着借债投资拉GDP也没法实现。

对于中央来说只要不发生全国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行,局部地区城投债暴雷不一定就是坏事,有能力处理,更加关键的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彻底清理当地的隐性债务,为当地政府降杠杆、降负债,用短痛换长痛。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部分城投债暴雷反而可能是好事,至少从长期来看如此。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