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财米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财米儿注意到,12月2日,上交所将安排科创板企业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逸飞激光)接受上市委员会审议。

据了解,逸飞激光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广泛应用于锂电池、家电厨卫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按照产品类型划分,报告期内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如下:

2019年至2022年6月,逸飞激光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990.09万、19,865.30万、39,666.23万、18,465.45万,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90.28万、1,187.62万、4,219.34万、3,103.36万,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2.43%、5.98%、10.64%、16.81%。2020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其业绩整体呈增长趋势。

虽然整体业绩公司呈上升趋势,但是逸飞激光的现金流情况并不乐观。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81.71万、-7,175.50万、2,028.95万、9,380.20万。2019年至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均低于净利润,到2022年上半年才有所好转。

对此,逸飞激光在其招股书中称:

2020年发行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净利润差异较大,主要系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所致。一方面,2020年公司订单规模增加,加之为减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增加了原材料的备货规模,导致2020年当期存货增加8,819.60万元;另一方面,公司主营产品精密激光智能加工装备的调试及验收周期较长,下游新能源客户回款周期较慢,导致公司当期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7,632.23万元。

从资产结构来看,逸飞激光2020年存货增长较多。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存货分别为19,414.17万、27,921.71万、23,604.93万、32,841.70万,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34.79%、43.68%、24.44%、26.76%。2020年公司存货余额占总资产比例最高。但是同期营收账款及票据却存在下降趋势。2020年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为5,743.67万,应收款项融资为2,480.19万,二者合计8,223.85万,而2019年两者合计为13,136.78万,应收项目显著下降。

另外从资产结构中,我们发现逸飞激光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较多。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分别为11,509.44万、9,093.33万、19,876.93万、17,333.42万,同期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5,102.29万、606.62万、10,017.72万、18,141.84万。招股书披露,公司货币资金主要为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为期限一年以内的理财产品。

而逸飞激光在其招股书中称:

2021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同比增长10,783.61万元,增幅为118.59%,主要系2021年下半年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收到新增股东的投资款。2019年末及2021年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金额较大,主要系公司2019年及2021年下半年进行股权融资,收到新增股东的投资款,公司将暂时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逸飞激光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公司短期借款增长也较快。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短期借款分别为2,936.22万、2,523.09万、7,202.96万、9,001.53万,主要为质押借款和保证借款。公司称短期借款增长金额较大,主要系为了满足业务增长的营运资金需求。

但是,逸飞激光短期借款增长较快的原因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原因相反,一方面是公司运营资金匮乏,一方面却是将大量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具体的真实性如何,还需要深入讨论。

首先明确一点,逸飞激光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远远大于同期短期借款,加之后来大量增加的理财产品,说明公司坐拥大量的闲置资金。而同期利息收入分别为52.38万、77.21万、114.21万、43.85万,对应简化存款利率分别为0.46%、0.85%、0.57%、0.25%。同期利息费用分别为285.22万、61.08万、359.00万、-11.62万,对应的简化贷款利率分别为9.71%、2.42%、4.98%、-0.13%,不考虑2022年上半年情况,贷款利率显著高于存款利率。那么为何逸飞激光未将闲置资金用于偿还借款,尤其是后期大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仍然未用于偿还借款。

对此分析人士称,企业货币资金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个是用于自身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则是用于偿还债务,以缩减财务费用,最后闲置资金才会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因为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利用效率最低。而逸飞激光大量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及上亿元的银行存款,却迟迟不偿还几千万的短期借款,反而是短期借款逐年增加,确实不符合相关逻辑,我们有理由怀疑其货币资金的真实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