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调整,大家很慌,难道以后债基都不能买了?当然不是。

01

大家在选择债基时,很容易犯一些错误。


(相关资料图)

常见的是自己不做功课,直接看一些所谓的大V推荐,尤其是直接拉历史业绩,选择业绩排名靠前的债基,或者是选择一些机构占比高的债基。

这些看似的捷径,其实反而在本次的债券调整中,伤害比较大。

这个研究,统计了11月7日到18日期间债基的波动,按业绩分4档:前25%、25%-50%、50%-75%、后25%。

首先,这个报告披露了一些常识,比如久期高的、杠杆高的债基,回撤更大。

所以中短债普遍跌的比普通短债多一些,之前涨的多的,普遍比涨的少的跌的多一些。

这也就是要做业绩归因,比较债基好坏,不能只比较业绩,要考虑久期、杆杆率是否差不多,不然没有可比性。

比如一个100%仓位,一个200%的仓位,完全是两回事。一个0.8的久期,一个1.2的久期,差距也会很大。

02

其次,还是要关注下债基的持仓债券类别。

比如信用债占比高低,和回撤是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

此外,政金债,真是中长债基的稳定器:

但之前债券牛市的时候,政金债肯定属于拖后腿的。

03

然后很有意思的一个分析,就是持有人结构,和规模,这其实是个博弈问题。

如业绩前25%的,无论是中长债还是短债,都是机构持有占比最低的: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机构占比高,如果急着赎回,基金经理被迫卖券,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折扣率不得不很高,这就造成了超额负收益。

还有个规模问题,规模偏小业绩反而越好。

这其实和上述机构的逻辑一致。很多互联网基金平台,包括一些大V,你抄我我抄你,推的基金有很强的共同性,形成一些网红基金。

但一旦市场转向,这些大V一声令下,撤退,或者散户慌不择路,就很容易引发踩踏。

所以发现没,为啥老南喜欢选一些限购的债基,就是不想凑热闹,远离这些松动的筹码。

当然了,选债基也要考虑基金经理,包括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在债券市场的江湖地位。

比如老南今年,帮几个客人建议的某债券产品,上周发的反馈,就很有意思:

我部**系列产品已提前调整投资策略,坚持短久期、低杠杆策略,依靠过硬的信评管控体系和投研能力,在本次市场调整中表现优异。

目前我部管理所有产品运作平稳,产品年化收益均大幅超业绩基准,截止目前,本次市场调整中中债指数最大回撤-0.73%,同期**、**系列平均最大回撤仅0.05%、0.03%,远低于市场回撤幅度,为中债指数的1/15和1/36。

所以买债基,既然求得是安稳,就别整天奔着高收益找产品,还是要踏踏实实关注风控。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