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百姓排队买煤、砍伐硬质木材准备过冬不同,中国百姓在冬天来临前讨论更多的是年底要是无法完成新能源车提车,明年就要少1万多的国补了。

截然不同的心境与选择,正演绎着东西方能源投资与消费应用的变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欧洲时刻


(资料图)

今年6月末,欧盟27国环境部长达成一致,将支持在2035年欧盟全境内停止燃油新车销售,以实现2050年欧洲碳中和的目标。对此,德法两国的汽车行业协会给出了反对意见,但欧盟减碳的决心和力度将只增不减。有机构预计在未来的14年里,欧洲电动车复合增速有望超过15%。

全球电动车渗透率

素材来源:Marklines,长江证券;IESC搜集整理

在此背景下,近几日开幕的2022法国巴黎车展,一众中国造车新势力力压欧洲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成为吸睛热点。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30%,而我国市场的全球占有率高达近7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冠绝全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型。2022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抢滩”,给了欧洲老牌燃油车企一记重拳。尽管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内中国车企与欧洲车企依旧存在差距,但在“碳中和”发展逻辑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产业链已经在电池、电控、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链细分项目上拥有了相对的领先优势。这种优势,正在让欧洲传统制造业将产业链拆分、搬迁到中国。

今年以来,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巨头纷纷转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据英国《泰晤士报》消息,宝马集团打算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大众汽车则将投资约70亿人民币,在中国成立软件合资公司,改变因为软件研发进度跟不上而导致的旗下奥迪、宾利、保时捷等重要电动车型被迫延迟发布的情况。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时刻

无论一国的化石能源禀赋丰贫、能源需求大小、是否提出碳中和目标,能源体系多样化都是其长期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随着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能源发展再次与国家安全与经济稳定联系到一起。

拉长产业链来看,在顶层设计蓝图中的能源投资与消费,除了目前超过G7国家总装机量的全球最大的电力系统,传统石油领域,油气管道建设、传统石化与新材料创新、光伏发电、储能新技术等等,都迎来迈入新发展阶段。

与欧洲面临的能源挑战不同,全球宏观困境下的中国发展,更像是一场“无问西东、改天换地”的全新叙事。

据某券商报告,2021 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能源自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率)为 82.6%,仅 17.4%依赖进口;而欧盟 2020 年的能源自给率仅为 43.4%,对外依存度较高。相比欧洲而言,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中国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又能够基本实现自我平衡,加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

中国能源成本优势明显

素材来源:Bloomberg,华泰证券;IESC搜集整理

除了传统能源,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660亿美元,中国占了43%,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的“领头羊”。

在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市场上,中国的能源公司是一支正在崛起的强大力量。强大的政府支持以及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BNEF指出,全球十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六家。全球十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八家。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称,中国在海上风力发电和下一代太阳能技术的知识产权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一。德国《青年世界报》也指出,目前在全球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中,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作为重要的中间产品,中国太阳能晶片的世界占比高达95%左右。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及美联储加息对全球金融环境和能源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能源以坚实发展给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新材料的未来时刻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中国新能源技术“西进”与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东移”,全球石化新材料研发进入“贴身互搏”的阶段。

众所周知,高端化新材料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即是高知识、高技术的产物,也是发展信息、航空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日,国产C919大飞机交付的新闻亦带出高端新材料的好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中国石化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

碳纤维与其他材料性能对比

素材来源:网络信息;IESC收集整理

据投资了C919国产大飞机相关产业链企业,亦在新材料领域有所布局的海望资本表示,大丝束碳纤维新材料的成功投产不仅是中国石化关键技术的突破,也是碳纤维规模化生产和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这将为中国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海望资本表示,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2020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由16808吨增长至48851吨,其间CAGR 达23.79%,算得上是高成长性赛道。在未来,延伸应用方面的需求将会提供更快的增速和近千亿的市场规模空间。

中国碳纤维需求

素材来源:西部证券;IESC收集整理

回看近10年的中国能源投资与消费应用发展历史,无论是光伏、新能源汽车还是新材料研发创新,都是踉踉跄跄,跌跌撞撞,终究还是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突破。

未来,技术、资金和市场,三者齐聚的中国,将继续延续越打压越强大的奋斗精神,直至跨越鸿沟,实现赶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