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停用知网的通知频上热搜,从网传消息来看,中科院方面对于“停用”一事做出的解释是:

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将用万方和维普来替代。

但不管停用消息是否属实,有个问题是整件事情绕不开的,即连年上涨的续订费。更有传言说,知网平均每年的续订费“涨幅”年均近20%!

年均20%,这知网的利润到底得有多大?!

知网能赚多少钱?

通过相关机构的查找和整合,我们得到了一组大致数据,据天眼查显示,知网所属公司是同方知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

而在同方股份2020年的财报数据中,知网在该财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1.6亿元。

其中,毛利率达到了53.93%,净利润为近1.93亿元。

且从毛利率来看,知网近10年的该指标全部在5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72.05%。要知道,A股最赚钱、2021年净利润3483亿元的工商银行,其2021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才46.2%。对比来看,知网的毛利率确实不算低。

再从主营业务营收角度来看,近10年知网在该指标上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从2011年的4.5亿元,到2020年的11.6亿,翻了不止一倍。

停用知网,中科院不是第一家

此次“中科院停用知网”一事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但若是将时间线拉长,这并不是知网第一次遭到高校的抵制。早在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便发布了停用知网的通知。当时,武汉理工大学给出的理由是:

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非常艰难。并且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还表示,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但后来(2019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还是恢复了知网的订购。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2016年,北京大学也在3月份发布过可能中断知网的公告:

北大则非常直接地表示:

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

随后北大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曾表态说:“知网的购买费用涨价过高,已超出了图书馆的预算限额”。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在其官网也挂出“停用知网”的公告:

续订价格及使用方式未达成一致。

据不完全统计,从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至于原因,大多都是与知网收费涨幅过高相关。

学术界苦暴利出版商集团久矣

这种情况不仅是国内,国外高校也有类似的“苦衷”。以Elsevier为例,仅在2017年一年期间,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柏林慈善大学便停止了对其的订阅。

而到了2019年,整个加州大学 (UC) 系统宣布,全部10个分校(包括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分校等),都不再继续订阅爱思唯尔、一刀两断。双方耗时八个月的谈判彻底破裂。

当时,这件事情成为了爱思唯尔遭受到的史上最大规模抵制。

而究其原因,高昂的订阅费用是一个重点。以UC为例,根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仅仅是2018年,UC在爱思唯尔身上的开销大约是110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7377万元)。除此之外,因为价格问题还与Elsevier谈判的高校还包括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埃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等。

……

也难怪当时的网友们纷纷发出“SciHub,yyds”的声音了。

人民日报下场点评

而回归到知网引发舆论此事本身,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对此作出了点评:

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事件原委尚需起底,知网被指借“垄断”地位渔利却非新闻。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北京晚报也点评道“知识分享不是垄断生意”:

知识可以付费,但不能坐地生财。

用信息技术给学术资源赋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关各方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的科研创新做出真正的贡献。

One More Thing

除了“停用知网”一事之外,去年“89岁教授起诉知网获赔70万”这件事,随着此次舆论的发酵,也再次聚焦到了聚光灯下。

当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授赵德馨一纸诉状将知网告上法庭。原因是知网不仅收录了赵德馨的多篇论文,他自己下载时还要付费,相比下知网一分钱稿费都没有给他。当时央视网甚至对此知网批评道:“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

那么这件事现在又怎么样了呢?

据长江日报的描述,现如今90岁高龄的老教授赵德馨称:

知网发布说明向他道歉后,再没跟他商量过论文上架的事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