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多家A股房企面临退市


(相关资料图)

本周,多家房企将挥别A股。截至6月1日,*ST宋都、ST泰禾、ST阳光城、ST粤泰、*ST泛海等多家房企接连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股票可能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情形被终止上市。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可能被终止上市交易。其中,*ST蓝光公司股票确定将于6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成为今年首家退市的A股房地产企业。而*ST中天、ST美置、*ST嘉凯三家房企已达退市条件,目前已经进入退市程序,等待最终结果。

看点:A股房企优胜劣汰加速,退市房企后续会面临融资渠道受限、公司声誉受损影响项目销售等负面问题。但是随着持续出清,优质房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碧桂园调整组织架构

5月31日,据财联社消息,碧桂园于近期调整控股集团组织架构,具体包括控股集团下设地产集团、科技建筑集团两大产业集团及新业务事业部、创新投资事业部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地产集团聚焦房地产开发及代管代建业务,总部设置6个职能部门2个事业部。在人事架构方面,莫斌任碧桂园控股集团总裁、科技建筑集团董事长;程光煜任碧桂园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碧桂园地产集团CEO;丁杰任碧桂园控股集团副总裁、科技建筑集团总裁。

看点:自杨惠妍接棒,碧桂园除组织架构调整外,也在逐步回归一二线城市储备土地,上半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土拍中频现身,目前已拿下杭州、太原、佛山多宗地块。但企业能否实现成功的布局转换,还有待观察。

世茂、远洋出售资产回笼资金

5月31日,据京东司法拍卖平台显示,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市世茂新里程实业有限公司名下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12宗地土地使用权及地上物进行公开拍卖,起拍价为130.44亿元,对比整体评估价约163亿元,项目拍卖价格相当于打了近8折。该拍卖标的物为世茂深港国际中心,占地面积32.19万平方米。世茂于2017年以239.43亿元摘得该地块,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此外,于5月29日,远洋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出售远洋未来广场全部股权及债权权益予北京居然之家,交易金额合计19.6亿元,远洋集团表示,交易产生的正现金流可补充远洋集团控股集团的营运资金,预计交易税前净收益约3.17亿元。

看点:房企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已是常态,现金流对于企业生存下去至关重要。远洋此次找到了居然之家这个接盘方,但世茂深港国际中心由于体量较大,即使打折出售,想要被接盘也并非易事。

荣盛发展停牌 预进军新能源

5月28日,荣盛发展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持有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38%股权。盟固利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荣盛发展称,收购有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上午开市起停牌。值得注意的是,自3月以来,企业股价长期低于2元,近期由于2022年净亏损达百亿被下发问询函,受此影响,公司股价持续下跌,5月24日、25日连拉两个跌停,停牌前股价报1.17元,距离跌破1元面值仅一步之遥。

看点:选择在"关键时间点"进军新能源,有观点认为企业此举是为了免于陷入"1元退市"的局面。不过临时停牌只是短期应对策略,后续是否能提振股价,还要等复牌之后才有定数。

金科未能到期兑付"H0金科03"9.2亿元本息

5月29日晚间,金科股份发布公告称,"H0金科03"应于2023年5月28日分期兑付支付全部本金的70%以及该部分本金自2022年5月28日(含)至2023年5月28日(不含)期间利息。因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及融资环境三重因素叠加影响,公司流动性面临较大困境,存在较大的刚性兑付压力。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足额兑付本期公司债应付本息。据悉,"H0金科03"发行金额为12.5亿元,发行期限为2+2年(展期后发行期限3年,分期兑付),债项余额10亿元,利率5%,本息兑付日2023年5月28日,本期应偿付本息金额9.2亿元。此外,5月30日晚间,企业还遭到金科服务起诉,要求立即返还15亿元借款及利息。截至6月1日,金科股份报收0.83元/股,下跌6.74%,公司股价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处在1元以下。

看点:近期金科面对多方压力,不仅被申请重整、债务逾期金额也在增加、还面临面值退市风险,且高管增持也并未给股价带来持续上涨。后续如能成功引入国资战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恒大财富第3次调整降低兑付标准

5月31日,恒大财富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9月以来,公司全力推动资产处置筹措兑付资金,共完成20期兑付,并于5月31日进行本月兑付。因公司资金回笼情况不理想,本月可用兑付资金不足,无法按原标准兑付。公司将继续推动资产处置,努力筹措兑付资金。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恒大财富第3次调整降低兑付标准。据证券时报报道,在恒大财富此次发布公告后,不少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本次恒大财富的兑付金额,相比早已打过折的2000元,再次打折,仅兑付467.61元。而此前于2021年9月10日,许家印曾在恒大财富专题会上明确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4月末,恒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不含境内外债券)累计约人民币2724.79亿元;逾期商票累计约人民币2459.87亿元。

看点:恒大财富兑付再变卦,标准接二连三降低,投资者显然已经对其彻底失去信任。对于债权人而言,何时能拿回损失仍未可知,而恒大债务问题的难关还有很多很多。

【市场】

百强房企5月业绩环比降低14.3%

5月31日,克而瑞发布2023年1-5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数据显示,5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853.6亿元,环比降低14.3%,近年来环比4月首度下滑,同比增幅也显著低于前两月水平。1-5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25352.8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从企业表现来看,2023年5月,仅2成百强房企单月业绩环比增长,同比增长的企业在百强房企中占到近半数。分梯队来看,TOP30梯队房企中单月业绩同比增长的企业数量占比最高,达近7成。此外,据中指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权益销售额进入千亿阵营的房企共5家,为保利、中海、万科、华润、碧桂园,金额分别为1564.8亿元、1377.1亿元、1327.2亿元、1101.7亿元及1070亿元。

看点:在居民整体购买力仍处低位时期,5月房地产市场延续4月回落行情,且今年五一期间房企销售修复缓慢。不过,房企即将迎来上半年销售关键节点期,企业如果在合理范围内提升折扣力度,加上各地供给端相应政策扶持,或将有望迎来好转。

北京土拍四宗地块收金约95亿元

6月1日,北京土拍四宗涉宅地块成功出让,土地总面积约13.53万平方米,总成交额约95亿元,成交楼面均价33542元/平方米,平均溢价率10%。其中,顺义新城19-69及顺义新城6001地块分别有45家、36家房企报名参与,两宗地块在线上报价环节就已触发上限,进入竞现房面积环节。其中19-69地块热度更是超过此前的昌平朱辛庄,最终被福建雄旺以16.56亿元"双封顶"摇号竞得,成交楼面价约2.91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5%。而顺义新城第20街区SY00-0020-6001地块被中能建以17.3亿元"双封顶"摇号竞得,成交楼面价2.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5%。此外,招商蛇口以33亿元摇号竞得亦庄新城0510街区地块,成交楼面价3.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5%。另一宗石景山区衙门口棚改地块,被中海以底价28.3亿元摘得。

看点:此轮北京土拍,顺义两宗地最为吸睛,利润空间充足是吸引房企积极参与竞拍的主要因素。此外,出现更多外来企业与生面孔进京,甚至包括房地产下游供应商,说明企业在核心城市补仓意愿有所提升。

上海云锦东方云筑暂停开盘销售摇号排序活动

5月30日,上海东航置业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暂停《云锦东方云筑》开盘销售摇号排序活动及后续相关活动的通知称,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将暂停原定于2023年6月1日10时在上海市东方公证处举行的《云锦东方云筑》开盘销售摇号排序活动及后续相关活动。此前于5月12日,该项目因新盘和二手房价格存在很大倒挂空间,引来众多客户认购,火爆现象吸引了大量"黄牛",包括"资金黄牛""配婚黄牛""代持黄牛"等,因而引起有关部门关注。据澎湃新闻消息,5月23日,受云锦东方风波影响,上海多个高倒挂红盘被暂停取证。

看点:对房价倒挂明显的项目加强监管,及时整治乱象,不仅能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后续在房价倒挂方面应落实长效监管机制,让住房真正回归居住属性。

【政策】

福州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撤销调整中介费文件

6月2日凌晨,福州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文称,该协会于5月30日印发的《关于合理调整二手房交易佣金标准,促进房产消费复苏的指导意见书》,因对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总计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政策把握不准、领会不透,悖离上级精神,给房产经纪行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对此,其深表歉意。消息称,为及时消除影响,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协会已立即印发通知撤销上述文件,并深刻吸取教训,深入学习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精神,深入领会政策措施,以切实降低房产经纪行业当事人交易成本。据了解,此前指导意见书调整由买方全额支付交易佣金的现行办法,转为由买、卖双方等比等额分担佣金;合理下调中介企业的佣金收费标准,单方收佣比例定为房屋成交价的1.5%。

看点:如果站在买方角度,该意见的实施买家确实可少付一半中介费。但是站在卖方角度上,额外支出的费用可能会被卖家算在成本里,会出现"羊毛出在羊身上现象",并未切实降低交易成本,如何更加科学地调整和推进交易,真正起到促进消费复苏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思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