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挂业务套取手续费、内控管理不严格、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利益……在银保监系统的严格监督下,2022年保险业首月罚金已突破4000万大关,直冲单月罚金近两年的"巅峰"。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2年1月,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共公示保险罚单196张,惩处机构217家次,追责代理人及负责人200位,涉及金额共计4286.02万元。

从处罚力度上看,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对保险业的监管再度收紧,1月罚单数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5%,机构50万元以上及个人10万元以上的大额罚单频出,共有28家寿险公司产品被通报批评,1家中介机构被限制暂停业务。

从处罚事由上看,财险公司的数据造假问题、寿险公司的代理人操作不规范及返佣问题均频繁出现,监管层对企业内控合规性持续关注,涉及上述问题的公司大多同时被查出内控不规范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占军对财经网金融表示,通过银保监会2022年1月罚金数额可以看出,自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以来的监管趋势始终如一,未来保险业也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严监管的态势。

监管持续向严 保险业首月罚金同比增加32.5%

近年来,伴随着多项改革的深化,银保监全系统对保险业的严监管已成"新常态"。

2022年,银保监全系统对保险业的监管持续向严,1月份共公示保险罚单196张,惩处机构217家次,追责代理人及负责人200位,涉及金额共计4286.02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234.5万元增加32.5%。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这是继2020年1月监管层对保险业开出5000余万元罚单后,保险业单月被罚金额首次突破4000万元。

数据显示,此次受到惩处的保险及保险中介机构平均被罚金额已突破15万元,高达19.65万元/家,收到50万元以上"大额"罚单的机构共有14家,收到100万元以上罚单的机构共一家;同时,此次受到处罚的代理人及负责人平均被罚金额为3.28万元,收到10万元以上"大额"个人罚单的负责人共9位,15万元以上罚单的负责人一位。

其中,福州永宏屹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1月受到了来自监管层的严厉"顶格"处罚。公开信息显示,福州永宏屹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经营中存在费用不真实及未按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两项违规情况,在上缴罚金之余被监管层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三个月,其负责人汤某也被取消任职资格。

而中信保诚人寿则因向投保人给予合同以外利益,领走了1月份唯一一张由银保监会开出的罚单。公开信息显示,中信保诚人寿因向部分客户提供海外(境外)体检服务,体检相关费用包含往返机票、住宿、自由行和餐饮等行为,属于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提供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合计被罚款50万元。

除去对常规保险机构的监察外,监管层对保险业的监管同样渗透进了险企以外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数据显示,1月,共有5位邮政储蓄银行员工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因未实行"双录"规定被罚,3位负责人因违规借贷搭售保险产品被罚。

值得一提的是,1月末,监管层还曾以产品为导向,点名存在长险短做等设计问题、条款表述问题、费率厘定问题、报送不规范问题的海保人寿、和泰人寿、横琴人寿、华贵人寿等28家人身险企业,要求各人身险公司对照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提高产品管理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对财经网金融表示,上述四类问题已是人身险产品久治不愈的"老大难"问题,部分险企在销售过程中会通过长险短做等违规方式改变客户预期,增加寿险产品流动性,以此吸引客户、增加销量。

宋占军也表示,此次银保监会通报的几类问题由来已久,"这类产品设计、费率厘定问题在销售过程中十分常见,保险公司四五级分支机构或广大个人保险代理人合规意识淡薄,很有可能会基于个人利益开展噱头营销等违规宣传。但这类行为违反了"保险姓保"原则。"

"由于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与销售推广过程中的环节特别多,监管部门虽明确了主体监管框架和监管原则,但不可能对诸多细节环节都予以规定,在部分监管仅明确框架的地方,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中进行了突破,就可能违反"保险姓保"的总体原则,这次通报就是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宋占军称。

"打假"进行时 监管层狠抓内控问题

"打假"始终是监管层派出罚单中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1年内,33.4%的财险公司违规原由与"造假"有关,其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提供虚假资料证明文件、利用保险代理人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的方式套取费用、人为修改数据导致有关统计报表指标失真、虚列财务费用、虚列劳务及宣传等费用。

而这一趋势也延续到了2022年。

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在监管层惩处保险机构的189份文案中,"虚列"一词出现36次,"不真实"一词出现32次,"虚假"一词出现29次,"虚挂"一词出现8次,"打假"罚单涉及金额高达2028.9万元,占机构罚单金额55.2%,已超半数。

而在针对个人的处罚中,"假"问题同样随处可见。数据显示,在193份惩处违规个人的文案中,"不真实"一词共出现46次,"虚列"一词共出现36次,"虚假"一词共出现23次,"虚构"一词共出现19次,"诱导"及"唆使"二次共出现5次。

业内人士对财经网金融指出,保险机构及员工频频涉及"造假"问题,或与部分保险公司内部缺乏治理及监督机制,重业绩、轻管理有关。

2021年6月,银保监会曾下发通知,在年内组织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巩固拓展乱象整治成果,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文件中,银保监会明确指出部分保险公司治理不健全,对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缺乏有效约束,内控要求常常为业务发展让路,部分领域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在1月公示的罚单中,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多次在惩处险企及涉案个人"造假"问题的同时,明确指出涉事企业在内控方面存在涉及、执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

如黑龙江银保监局曾在对太平洋财险、天安财险、太平洋人寿等多家大型险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指出,涉事企业在呈现虚假报告及虚假业务数据的同时存在内控机制不健全、内控执行不到位、内控管理不规范等多项问题,并追责至企业负责人,要求其缴纳罚金并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强化企业内控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及自我治理,通过内部监督实现对财务造假、数据造假一类问题的审查,同时实现对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的约束,在实现业绩的同时做到良性发展。

"监管层这个加强内控的举措是有背景的,2019年到2022年,这三年银保监会有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的行动计划,而公司治理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何小伟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很多公司违规的违规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个管理的人员问题,或者是基层员工的素质问题,但根本上,是公司的治理机制问题。内控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近几年来,监管层对这部分工作都格外重视。"

同时,宋占军也表示,加强内控建设,提倡合规文化,势必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长期存在的一些违规问题。

(编辑:郑嘉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