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不背锅

本来以为金融委出手维稳后,A股能够企稳,没想到近期反而跌的更厉害了,创业板指连续创出新低,上证指数更是又要迎来3000点保卫战,这3000点保卫战打了14年,真是魔幻。

由于A股的无情杀跌,各大投资论坛抱怨声此起彼伏,哀嚎一片。

很多投资者包括一些大V把A股这四个多月的熊市归结于公募的砸盘,把近期的加速杀跌归结于基民的赎回导致基金经理被动卖出。

我就跟他们据理力争,因为我个人有基金平台的大V号,虽然去年年底高位时有止盈操作,但在这一轮熊市中,我的大多数粉丝都是越跌越买,很少有割肉的。

多亏了基金公司和平台的投教,长期投资其实已经深入这届基民内心。

但很多人说这是“幸存者偏差”,可能是我的粉丝受我影响会更长期持有,随着基金一季报披露,事情的真相一目了然。

根据招商证券研究,2022Q1四类主动偏股公募基金平均仓位下降至85%,较前一个季度的平均仓位仅仅下降1.67%,仍处历史较高水平。

相比于2016、2018年熊市中,公募基金快速把仓位降至80%以下,还有不少空间。

从公募基金净申赎情况来看,2022Q1四类主动偏股公募基金的老基金合计净赎回190亿份,较2021Q4的净赎回份额继续下降。

2022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的发行规模近935亿元,所以一季度主动偏股公募基金总体净申购,三月份倒是有一定的赎回,但根据中信证券的渠道调查情况下来看,赎回率并不高。

所以,把今年A股的熊市归结于公募的砸盘,归结于基民大幅赎回导致的流动性负向反馈,骂公募机构没有脊梁是没有道理。

另外,很多投资者骂公募把锂电、光伏、半导体等赛道抱团炒高再出货给小散户,嘴里谈着价值投资、好赛道,手里做的是追涨杀跌的投机生意。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一季报披露的数据,赛道是有分化,锂电(+0.67%)、光伏(+0.63%)、储能(+0.33%)等赛道等到大幅加仓。

另外CXO、半导体等高景气赛道也得到了加仓,整体是越跌越买,而白酒、消费电子、风电、汽车等被大幅减仓。

从今年公募重仓赛道的表现来看,锂电、光伏、半导体跌幅都超过30%,那问题来了,公募整体没有砸盘,是谁砸的?

私募砸盘狠

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下A股的投资者结构,A股的主要玩家分为:公募、私募、外资、散户和其它(一般法人、险资、国家队等换手率较低群体)。

从股票定价和投资理念来看,险资和少部分公募、私募是绝对收益投资者,追求在尽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稳健的收益,严格按照大类资产配置的理念去投资,在低估时、股票性价比高时增加权益投资占比,在高估时、股票性价比低时降低权益投资占比。

外资、大部分公募、少部分私募是价值投资者、相对收益投资者,愿意在承担合理风险基础上买入具备长期成长性的公司,追求跑赢市场。

一部分私募和大部分散户是趋势投资者,追求赚钱效应,说难听点就是追涨杀跌。这部分投资者对股票合理定价基本没有贡献,反而会放大股市波动。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股市的底部是趋势投资者卖出来的,是绝对收益、价值投资者买出来的;股市的顶部是绝对收益、价值投资者卖出来的的,是趋势投资者买出来的。

既然公募没有卖,起到定价功能的还剩外资和私募。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北向资金这四个月分别净买入167.75亿、39.80亿、-450.83亿、11.86亿,合计净卖出超230亿。按照北向资金22000多亿总持仓市值来算,减仓不过1%左右。

而华润信托阳光私募股票多头指数(CREFI指数)月报显示,截至3月末,CREFI指数成分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为58.93%,较2月末下降10.18个百分点,其中股票持仓超过五成的成分基金比例为67.52%,相比2月末下降11.58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私募的仓位应该是降得最狠的,而且已处于近两年来的低位。

最后,私募砸盘最狠也未必是坏事,仓位低就说明继续下降空间有限,这些都是未来的多头;公募仓位降得少也未必是好事。

基民的承受极限快到了,如果股市下一步杀跌,基民可能会出现集体性割肉,导致基金经理被动卖出,私募、股权质押的风险都会爆发,造成流动性危机,公募也是潜在的空头。

下周3000点保卫战极为关键,一旦跌破,股市信念可能会崩溃(信心已经崩溃了),祈祷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