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节点财经,作者| 零度
银行股近些年的失势似乎让避险资金以外的资本避而远之。
尽管在稳增长主基调下,银行股的窘态今年没有延续,在大盘下跌13%的情况下,银行板块逆势增长2%。但即便今年表现不俗,大部分银行估值仍旧低于历史99%的时间。
而银行股长时间的“萎靡不振”,并非对所有银行适用。宁波银行(002142.SZ)便是个例外。
成长性相对可观,但市场地位有待提升
高关注、高评级得益于宁波银行的成长性较行业更高。我们选取五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股份制龙头招商银行与同属区域性银行龙头的上海银行做比较,可见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显著好于国有大行,这必然也是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这也是区域性银行劣势的体现。招商银行覆盖范围更广,与多家“衣食住行”企业均有合作联名,深度影响了消费者心智。招商银行的市场地位为其带来了更多核心竞争力,使其可以获得更多低利率的个人活期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反之宁波银行则有所欠缺。
稳健性逻辑占优,但行业不利因素“掣肘”
银行业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策原因——金融让利实体,扶持中小微企业。我国银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大过作为企业的盈利。
4月20日,宁波银行尚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被罚250万。房地产作为传统银行中的重要客户,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银行与房地产的不断解锁,也势必持续影响银行盈利水平,并且需要开发能够取代房地产的稳定客户也是不小的挑战
叠加银行普遍存在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银行估值走低也是有原因的。
比起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不足5的市盈率(TTM),招商银行的市盈率也不过8.64,虽然宁波银行12.49的市盈率在银行业算得上高了,但放置市场只能算低。
当下银行业在周期性逻辑中并不占优。银行的主营业务主要由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构成均有着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一方面,在经济走向复苏时,往往加息周期开启,利息收入水涨船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势头下市场投资热情高涨,资金需求量增长带来贷款需求扩大使收入基数扩大。再者,经济增长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理财产品、代销手续费、投资收益等也可一起分羹。
而由于受到国内疫情反复与国际冲突等复杂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挑战。加之去年12月降准以来,我国开启了同美国的逆周期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宽松的信用及货币周期。当下银行业并未处在“旺季”中。
但“淡季不淡”正是其稳健性的写照。
虽然去年拨备计提增加,但贷款拨备率仍旧低于招商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较招商银行略低;但其实二者贷款拨备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超额准备金”也会损失部分资金流动性,削弱利润。
银行股的稳健性还体现在其类债性特征,股息率较高,不少银行都达到了5%左右,叠加2-3%的EPS复合增长率,超过不少理财。
除了淡季不淡、类债性,银行股的稳健性还体现在大基金、大股东的保驾护航。截至2021年末,宁波银行的基金持股比例为13.45%,高于招商银行6.64%的基金持股比例。机构持股合计占比高达56.28%,略低于招商银行。高机构持仓比,有利于股价的稳定与长期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竞争优势明显,但九成业务来源长三角或造成风险
此外,宁波银行的市场化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其股权结构。2006年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帮助宁波银行“在IT体系建设、风险管理、市场拓展、国际业务”等方面进行了良序建设。由此形成的宁波市政府、国际战略投资者、宁波本地民营企业(雅戈尔)三大股东“三权分立”的股权结构互相制衡、互为补充。
但近年宁波银行“三权分立”的股权结构也有分散趋势,雅戈尔在2018年的持股尚在15.25%,而到了2021年仅剩8.33%,前三大股东持股不足50%。民营企业话语权或有削弱。
一来过于集中的业务,可能会造成风险的集中。2012年浙江地区的银行业不良率便达到了阶段顶峰2.36%,虽然在2015年之后风险快速出清,但难保不会成为下一次的风险点。但即便如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仍旧未超过1%,足见其资产质量控制能力。
二来其集中的区域性业务虽然贷款规模可观,但可能会影响其获取低息存款的能力。这也是其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2.13%)较招商银行(1.59%)高的原因之一。